English

需要不带伪饰的真心坦露

——与北京广播学院教授丁俊杰谈“屏幕人物”出书热
2000-02-24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

近一段时间以来,电视节目主持人出书越来越多,渐渐成了出版的热点,对于这类图书,众人褒贬不一,而围绕书内书外的是是非非,更是被炒得沸沸扬扬。近日,记者采访了北京广播学院丁俊杰教授。作为广播学院的教授,工作的性质决定了他对电视媒体有着深入的了解,同时,置身电视“圈外”,以“局外人”的眼光看这个问题,也许会更加通透。

记者:电视节目主持人和图书结缘的好像越来越多,其中既有全国知名的人物,也有一些地方电视台小有名气的主持人,您是怎样看这股“出书热”的呢?

丁俊杰:“屏幕人物”出书热,是因为有市场、有需求。从读者的角度来看,人们希望通过他们的书,缩短自己和电视名人之间的距离,从而得到一种满足。我觉得这是一种正常、健康的追求。

从另一方面,“屏幕人物”越来越平民化也是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个趋势。过去的“屏幕人物”过于神秘,他们高高在上被观众仰视着,久而久之让人望而生畏,缺少同大众的交流。随着社会进步,人们文化素质的提高,大众接受信息的多元化,我们需要一个平等交流的时代。去掉那层神秘的色彩,“屏幕人物”向观众展示自己、解剖自己,把幕后的东西展现给人们,是大势所趋。从这一点上来说,出书是一种比较好的方式。

记者:和“屏幕人物”出书火爆形成鲜明反差的是,有些书也招来了不少的非议。您对这类图书是怎样评价的呢?

丁俊杰:关于“屏幕人物”出的书,我或多或少看了一些。由于工作的需要,有些还看得比较认真。我总的感觉,从写作来看,有的甚至还停留在中学生的水平上。有的书连小标题和正文的意思都对不上,更不要说文字上的粗糙。

总的来看,我认为,“屏幕人物”出书还应更加谨慎。由于拥有众多的读者,出书的质量好坏至关重要。尤其是对一些年轻人,你说他们有追星意识也好、说他们崇尚名人、追求上进也好,这种书的影响非常大,你的一个不经意的观点,可能会导致他们今后三五年的一种追求;你的一个不经意的错误,可能贻误他终生。

从出书者本人来说,也是如此。有些人,甚至是我的朋友,他们的书有的已经成了旧书店里的“降价货”,我认为他们是在轻易地把自己葬送掉,“屏幕人物”出书应该首先掂量一下自己的份量,不应太草率。

记者:就您所说,既然,图书是拉近“屏幕人物”同广大观众的距离的一个比较好的方式,但在实际阅读中,读者为什么又会有那么多的不满意?问题出自哪里?

丁俊杰:我认为,书中的“屏幕人物”,应该是其屏幕形象的一种自然的延伸,通过自然的解剖,真实的感受,向大众推介自己。但实际的情况是,有的“屏幕人物”,出书并不是希望缩短与读者的距离,反而是在加重自己的神化色彩,在文字中,在叙述的姿态里,就是要证明“我就不是一个凡人、就是一个天生需要你们仰视的人”。而有的,则是把出书当作一种强心针,是一种强弩之末,是一种光环不再的无可奈何,感觉是要拼命抓住一棵稻草,把自己已经在勉强维持的形象努力再延续一下。我觉得这两种出书的心态都走偏了。

相对而言,我比较喜欢白岩松的《痛并快乐着》,我觉得,这本书个性化非常强,是一种真情的流露,而不附庸风雅、故弄玄虚。我曾和他谈到过这本书,他说,那些本来是可能流于形式、一偷懒就放纵过去的东西,由于有这本书,“逼迫”他把它们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字,“逼迫”他做深入的思考。我认为,这样的出书态度是严谨的。

记者:似乎是一种矛盾,一方面,公众希望通过书籍看到一个真实的“屏幕人物”,另一方面,也许去掉了“名”的真实的“人”,反倒很难让读者接受。对读者来说,后者也许更加“残忍”。那么,“屏幕人物”该如何在出书中展示真实的自我呢?

丁俊杰:出书应该是一种真实自我的袒露。读者喜欢你的书,首先是因为喜欢你所代表的形象,在这种情况下,读者希望在书中了解一个真实的你,在不妨碍你自己个人生活的前提下,我认为,你有义务、有责任向读者展示在你隐私之外的东西。当然,前提是你有这样的资本,这样的自信。此外,开诚布公地和读者交流感受,谈自己对采访的看法、对社会的看法、对工作中酸甜苦辣的看法,这同样是一种真实的自我的袒露。但有一点,不要试图去伪饰自己,如果读者看出你出书是在进行一种自我包装的话,他最终是会弃你而去的。

记者:“屏幕人物”,实际上是公众人物。“大众形象”是“公众人物”赖以成名的社会根基。而如何作“公众人物”,恰恰是困扰很多名人的问题。人们看多了影星、歌星、球星在公众场合的举止失态,众所周知,围绕“屏幕人物”出书引发的种种书里书外的是是非非,似乎也暴露出了某些“屏幕人物”在这方面的欠缺。

丁俊杰:有些“屏幕人物”出名以后,他不知道该怎样作公众人物,产生了心理的错位。我觉得,“屏幕人物”之所以成为名人,很大的原因是借助了媒介的力量。打个比方,同是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的毕业生,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播新闻联播,他一下子就是“国脸”,分到省电视台他就是“省脸”,而分到县电视台就只能作全县范围内的“名人”。同样,一些大家非常熟悉的电视节目主持人,他们在作主持人之前,做得并不差,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“名人”呢?是“舞台”在局限着他。我想,电视名人应该清醒的认识到,他的成名,不一定是自己的能力有了本质的飞跃,而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外在的条件促成的。我们很多公众人物是在大众的娇惯中成长起来的,连一点儿异己的话、刻薄的话都听不得。也许,有的时候,大众对于公众人物的批评有些苛刻。但是,我的观点是,公众是弱者,公众人物是强者,既然你是公众人物,就应该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。因为,名人的头衔,已经使你赢得了太多的东西。我认为,当公众人物不再能接纳人们对他的批评的时候,他事业的生命也就基本走向了终结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